黄山市古称徽州,由于地窄人稠的生存缺陷,注定了徽州人要向外部世界拓展生机,早在东晋时代,徽州人就已远赴异乡,奋迹商场,故自古有"无徽不成市、无绩不成街"的说法。
弘治《徽州府志》记载:自睦州青溪县界至歙州路皆鸟道萦纡。三国贺齐出守新都,凿连岭,以通江浙。隋末汪华,起兵保州,凿箬岭,以通太平。自彼时起,以歙县为中心,逐步形成九条出境古驿道,俗称“九龙出海”。即徽浮(徽饶)、徽安、徽池、徽开、徽婺、徽泾、徽宁、徽青、徽昌(徽杭)古道。
徽商多是小本起家,尤其吃苦耐劳,明清时期,徽商鼎盛,商运发达,出境陆路有东至苏杭,西抵四川,南到闽广,北达安庆、南京的商运线路。陆路经商贾捐资,陆续铺砌石板,路况日臻改善,一代代的徽州人贩运盐、茶、山货,走出了一条条饱含风霜的经商之路。
岁月洗礼,公路已取代了石板古道,徽州古道也日渐苍凉;《徽商传奇》系列活动,将“九龙出海”进行重新整理规划;
活动强度适中,大众参与感强,适合所有身体健康的朋友;
徽州古道遗存待我们一起去追寻远去的故事,凭吊徽商的骆驼精神!
徽杭古道:古称“徽昌古道”—— 歙县至浙江昌化古道:自歙县城东北行100华里,经渔梁、鲍豪庄、呈村降、北岸、霞坑、苏村、杞梓里、三阳、竹铺至昱岭关(皖、浙省界),出关前行至浙江昌化县城,通杭州。竹铺至昱岭关段为山岳地带,岭峻路险,路宽1. 5尺左右。其余路段为丘陵地带,路宽3尺左右,多为石板铺筑。这条古驿道是古代徽州通杭州的主要陆上道路,素称“杭徽大道”。1933年改建成杭徽公路。
逍遥岭古道(徽杭古道景区)
“江南第一关”—— 逍遥岭,位于安徽省绩溪县伏岭镇,古道始建于唐,已历经1000多年历史,是中国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第三条著名古道,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作用,同时,也是一条集自然风光及神秘文化的走廊。 是中国第一古道。
徽杭古道自皖南绩溪县临溪镇湖里村起,经仁里,汪村,瀛洲、龙川、到伏岭镇的湖村,经江南村"江南第一关"、遥遥岭、马头岭、雪堂岭到达浙西临安市马啸乡止,全长75公里,是一条文化内涵深厚的徽商古道,保存有众多的古村落、古关口、古石板路、古桥、古茶亭、古树等。整条古道依龙须山,傍登源河,为绩溪县主要风水龙脉,古道逍遥河更是新安江源头。
2013年,徽杭古道绩溪段和古徽道东线郎溪段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南第一关(徽杭古道)被列为国家AAAA级景区。
雪岩古商道(歙绩古道)
徽州绩溪是在杭州创办了“胡庆余堂”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家乡,临溪镇周坑村汪坑岭是一条通往江浙的徽商古道,汪坑岭 。“五里十八拐,拐拐都有故事摆”。古道石板宽约1.6米,沿途建有绩溪、歙县分界跨路凉亭,亭朝绩溪方向门上方书有“径通古歙,路达华阳”。半岭上建 有茶亭,关帝庙,为往来的商客提供歇脚、施茶避雨之便。古道层林叠翠,溪水涓涓,自然风光旖旎秀美。旧时南来北往的商客货物运输,日有百余条扁担,骡马成群,一派繁荣景象。千百年来,汪坑岭是一条记载着徽州历史的文化古道。徽州寄命于商,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历代从汪坑岭古道走出去谋生、求学为官,经商的行人南来北往,历尽沧桑,生生不息,贫僧用自己的脚步走出了这条饱经风霜的经商之路。也是徽商与浙商行走的丝绸之路。从周坑村湖进而走出大山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商贾的杰出代表,他从这条徽商古道走上从商之路,创办了杭州胡庆余堂,扩扬名海内外,今为铭记先人们的创业维艰和拼搏精神,现名为汪坑岭古道为雪岩商道。
乾隆古道(水竹坑古道)
水竹坑古道是一条官道,是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古时杭州北上绩溪的主要通道之一,也是绩溪岭南客商到苏杭沪一带的必经要道。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路经此道,并且在七姑山上留下了让后人费解的“从吾、行馀”碑刻,所以民间称此古道为乾隆古道,历史上此地为歙县与绩溪的交通要道,有古驿道多条,故曾设立关隘,称“华源关”。此关古代商业繁华,历代徽州府为确保商人安全,在此设立关隘并派兵驻守,所以也称为“天下徽商第一关”。此关也曾为古代军事要塞,有水竹坑一带曾被“长毛”(太平天国军)血洗的记载,1948年水竹坑为新四军驻地。
通杭古道(竹岭古道)
通杭古道,又称竹岭古道,深藏于安徽绩溪桐坑源峡谷,鲜为人知,是古徽州入浙的另一要道,比徽杭古道要早500年,是一条比徽杭更值得走的古道,一路风光旖旎,秋天走古道更是不二之选,石板路上厚厚的落叶走在上面,松松软软的脚底触感让你忘却路徒辛苦,山中远远近近五彩斑澜的树木宛如世间最好的油画大师的立体写生呈铺眼前。
峰高岭古道
峰高岭古道西起歙县杞梓里镇竹溪(水竹坑)村小昌溪组,翻越桃树岭、峰高岭、王干岭,至歙县三阳镇,全程约13公里,大部分路面保存完好。古时旌德、绩溪岭南一带的官员商旅常经此路至三阳,转入徽杭官道至杭州,此路也是歙东、浙西一带山区百姓前往旌德买米挑粮的主要通道。古时绩溪人前往杭州,从县城华阳古镇出发,经龙川至水村,往北过逍遥岭至临安昌化,往南经峰高岭至歙县三阳,均连接徽杭官道。古道穿越山岭、峡谷,其间古村、古桥、古树,一路古意盎然,沿途悬崖、飞瀑、云海,处处风光秀美,是一条集健身、观景、寻古、探幽为一体的精美古道。
家荆古道(荆磡古道)
又称“荆磡古道”为明代修建的山岭古道,它是众多徽州到古杭州的古道之一,同时也是家朋乡通往荆州乡的一条捷径山道,由于现代公路的开通,两地之间已是车来车住,家荆古道渐渐被人遗忘,古道多以青石板筑路,沿溪而建,荆坎岭属大障山山脉,海拔1309米,荆坎古道垭口海拔1150米,长约10公里,其中青石板小径约为10华里,沿途群山环绕,溪水淙淙,古道途中有一座废弃的水晶矿洞,可以寻觅到一些美丽的水晶石。
昱岭关古道
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三阳乡岭脚村,建于三国,被誉为“徽杭第一古关隘”,东吴大帝孙权大战征服山越的最神秘、最残酷的数百次战斗就发生在此,但最终未能攻取!《水浒传》有专门的章回精彩描述北宋末年“卢俊义大战昱岭关”,因突破了光明顶密道,才一举拿下方腊的光明顶搁船尖。至元末,朱元璋屯兵搁船尖“高筑墙,缓称王,广积粮”最后决战昱岭关、攻取徽州府。难怪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出昱岭关记》写道:“盘旋曲径几多弯,历尽千山与万山。外此更无三宿恋,西来又过一重关。”
徽杭古道过昱岭关、越老竹岭后,便是第一个徽州古村——筠麓,即现在的岭脚村,地处老竹岭西向山脚,徽杭古道穿村而过。当年岳飞伐石开路,到达老竹岭下,因士兵干渴,便用剑刺山石,引来泉水沽沽,如今仍保存有这一泉水及“岳王泉台”遗迹。许承尧修《歙县志》中载:在老竹岭下,武穆率兵过此,掘石得泉,色白。居民筑台石上,泉自下流,因名“岳王泉台”。
大德古道
大德古道是老徽杭古道的一部分,大石门到德锦村,一段不长的古道,连着太极湖村古村落,流传着龙川胡元龙的神秘风水故事,在穿越宗造岭卷洞到红色旅游最美乡村德锦村,全程8公里,休闲徒步约3小时20分,一路田园古道山川溪流,时刻多有古桥和古村落的衬托,让您走进画中尽览水墨绩溪徽乡徽韵徽情。
风水龙脉 —— 龙川古村
皖南绩溪龙川,历史悠久、风光秀丽,明末抗倭名将胡宗宪乃胡氏34代。该村地势独特,风景优美。村前有龙须山高大巍峨,村中有一条小溪(称川)穿村而过,整个村庄布局呈船型。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绵长的历史文化渊源,形成了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现,龙川不仅山水清丽,自古也是文风昌盛、人才荟萃之地。龙川胡氏代有人才,是徽州出名的“进士村”。村内现有“龙川胡氏宗祠”(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奕世尚书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徽商胡炳衡宅”和“胡宗宪故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等。村东的龙须山多奇松怪石,珍禽异兽,山岭陡峭,古道崎岖,飞瀑流泉。上有龙台悬岩、石门洞天、仙人石屋、云崖石梯,西峰山腰有龙峰禅院、古樵庵,西麓有山间庵、宗宪墓、胡富墓等遗址,是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宗教旅游的绝好去处。
文章来源: 网络转载
发表评论